01、为什么“MBTI”被如此追捧?
“MBTI” 理论基于卡尔·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由凯瑟琳·布里格斯和她的女儿伊莎布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在20世纪中期开发的,认为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倾向受到他们的感知方式(Perception)和判断方式(Judgment)的影响。“MBTI”理论将人们的性格分为16种类型,基于四个二分法。
外向 (Extraversion) vs. 内向(Introversion)
感觉(Sensing) vs. 直觉(Intuition)
思考(Thinking)vs. 情感(Feeling)
判断(Judging) vs. 知觉(Perceiving)
现在“MBTI”不仅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甚至,有些公司面试,人们相亲等许多场景,都会被问到“你的MBTI是什么“,来开启话题。因为其结构简单明了,用四个字母可以简单概括其主人的特征,MBTI在商业、教育和个人发展领域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同时,每个“MBTI”都有着自己的Q版形象,不一样的颜色和人物设计让“MBTI” 理论传播更广,不同于枯燥的纯理论知识,MBTI更加易懂和更年轻化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因此,也不难推断出,为什么现在许多年轻人会如此沉迷“MBTI”。
02“MBTI“的出现,是“福”还是“祸”?
“MBTI”的出现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一开始,人们会根据“E”人和“I”来简单划分群体,“E”人在邀请别人参加聚会,或者是积极发言等社交场合,因为其“E”所以,会更加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也不会被人说“抢风头”,而“I”人也因为有“I”这个标签,在选择自己独处,或者是在社交场合少言寡语时也不会被人强迫叫起来发言。
“MBTI”算是给每个人设立了一个标签,有效的防止了人们在社交场合,或者交新朋友时因为其完全不了解性格而做出的一些让人不舒服的尴尬举。
除了,在社交场合会间接性的让人们没有太大压力相处,“MBTI”也有着帮助了解自我认知,改善人际关系等,例如,在恋爱中,一方通过“MBTI”以及结合自身本来的经历,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包括优势,劣势和偏好等,帮助明确自己在恋爱关系中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寻找合适的伴侣,甚至还有些恋爱配对服务和app会根据“MBTI”类型进行匹配,帮助用户找到性格互补或相似的伴侣,减少了时间成本。
03、但是“MBTI”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为什么会有人想去篡改MBTI的结果,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来探讨“MBTI”的局限性。
1、社会期望与压力
迎合期望:人们可能会故意篡改结果以符合社会或特定群体的期望。例如,在工作场合,某些性格类型可能被认为更适合特定职位或角色,个体可能会调整答案以获得这些“理想”的类型。
融入群体:在社交圈子或网络社区中,特定的MBTI类型可能被认为更受欢迎或更“酷”,因此一些人可能会篡改结果以便更好地融入或受到认可。
2. 自我认同
理想自我形象:个体可能会选择那些他们希望成为的类型,而不是他们实际的类型。这种情况常见于那些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渴望改变的人。
误导自己:有时候人们并非有意篡改,而是出于对自己真实性格的误解或否认,选择了他们认为自己应该是的类型。
3. 职业和教育需求
职业指导和晋升:在一些公司或职业指导过程中,特定的MBTI类型可能被认为更适合领导职位或特定的职业路径。为了获得这些机会,个体可能会故意篡改结果。
教育和学术:在某些教育项目或学术研究中,特定的性格类型可能被认为更有优势,学生可能会调整结果以符合这些要求。
4. 心理防御机制
逃避真实自我:一些人可能无法接受他们的真实性格,特别是如果他们认为这种性格类型有负面特征或社会不认可的方面。因此,通过篡改测试结果,他们可以暂时逃避真实自我的面对。
自我保护:在某些情况下,篡改结果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避免被他人(如上司、同事、亲友)评判或误解。
5. 好奇心和实验心理
测试边界:有些人出于好奇,想看看篡改结果后会得到什么类型,或者想验证测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游戏心理:对于一些人来说,篡改结果可能只是出于娱乐和游戏心理,试图挑战或戏弄测试系统。
结合以上种种的原因,不难看出,“MBTI”的过分追捧和神化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压力,“MBTI”本身带有刻板化和过度简化,16种类型的性格虽然说能够人更容易了解对方的性格,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也容易导致对人性的过度简化和刻板化,忽视了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以及“MBTI”所带来的标签化也可能导致自我实现的限制和他人的偏见,使人们过于依赖类型的分类而忽视个体的差异。
04、 如何避免“MBTI”的劣性
第一,防止“MBTI”的滥用和误用,例如,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和选拔过程中将MBTI作为唯一的决策依据,反而忽略了最终的能力考察方面,进而导致不公平的结果,因此,有时候需要摒弃“MBTI”,以更全面的方式去考察人才。
第二,不要过度依赖“MBTI”,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教育背景等都是不同的,而这些才是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最主要的原因,“MBTI”只是帮助人们去更好的了解自己,所以,不要过度沉迷“MBTI”,反而忽略了个体的独特性和闪光点。
第三,不要过分推崇某一“MBTI”人格,在一些社交圈子或工作环境中,某些特定的“MBTI”人格会被认为更加优越,这会导致个体面临改变自我的社会压力,甚至,带上假面具去迎合他人,自身压力变大,负面情绪也会增多。所以,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个体以及其性格,同时相信,每个性格都有着自己出色的特点,也不要因为外界的声音而过分打压自己。
· END·
“MBTI”理论并没有像吹的那样“神乎其神”,人们不能将“MBTI”结果作为了解自身性格的绝对真理或唯一根据,随着其人生经历的变化,性格也会随之改变,同时“MBTI”也会随之改变,许多心理学家质疑“MBTI”理论的科学基础,指出它缺乏足够的实证研究支持,以及相比于现代心理学倾向于数据和实证研究的方法,“MBTI”更多依赖于理论指导。所以,在此呼吁大家,不要过分神化“MBTI”,在与人相处之时,更多的用真心去了解对方,而不是单纯的靠“MBTI”。
测试官网: